celt-bit 264570335
当前位置: 首页» 新闻快讯

北理工教师发展第253-259期系列活动:构建跨学科通识课程 提升通识教育品质

发布日期: 2018-05-23

撰稿:张海云  摄影:朱亚祥  编辑:朱亚祥

 

 

 

  2018年5月16、17日,由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、教务处、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北京理工大学“融会贯通:通识课程教与学”论坛顺利开展。来自北京理工大学以及近10所其他高校的近百位教师参加了本次论坛。来自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南开大学、中国海洋大学、西南交通大学的7位专家学者出席大会并做精彩演讲,北京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庞海芍、教务处副处长林海、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健依次主持论坛。

 

 

    5月17日上午开班仪式上,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龙腾代表学校致辞。龙腾副校长指出,本次论坛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、贯彻落实北京理工大学2018年工作会议精神,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,推进大类招生和人才培养改革,加强通识课程建设,提升通识课程质量。他强调,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。大力开展通识教育,建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,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、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、促进学生“成人”教育的战略选择。着力建设通识教育课程体系,是“通识教育+”多路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,是培养“胸怀壮志、明德精工、创新包容、时代担当”的领军领导人才的必然选择。北京理工大学人文素质教研部正在制定的《北京理工大学通识教育建设方案》,是对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总体思路、设计与能力培养、组织与管理和具体举措进行有益探索。他指出,本次论坛的召开非常及时,将会对推进北京理工大学通识课程建设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。

 

  

  国际著名物理学家、香港科技大学创校副校长、中国海洋大学创立行远书院院长钱致榕教授以《博雅知识体系的构建》为题,强调了人才决定未来。一个社会的发展,取决于它的人才素质。而大学是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,所以素质教育的成败,将决定社会的未来。他指出,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文理兼备的博雅人才:拥有广博的知识,开阔的视野,终生自学的能力,认真求真的态度,对社会深切的关怀,能够独立思考,创新不已,才能不断地带领社会实现更好的未来。进而,他阐述了博雅课程的目标、课程和教学模式。建议大学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院士、校/院级领导等教学引领示范作用;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终身自学的意识和能力。他指出,人才是“逼”出来的,要用教学任务驱动大学生去主动思考、敢于创新。

 

 

 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卢晓东发表了题为“通识教育的两个维度:课程与学习自由”的报告。报告中,卢教授阐述了对通识教育的理解,介绍了北京大学在通识教育开展方面的做法和经验,指出专业课程教学和通识课程教学宜共同发展,北京大学正在加速建设通识课程建设。通过分析哈佛大学、华盛顿大学在通识课程教学方面的做法,给我国高校开展通识课程教学一些启示。强调专业课程主要传承范式,随着学生的成长,必须扩展学生的自由,将学生从专业身份束缚、流俗束缚、培养目标束缚、权威束缚中解放出来。

  南开大学原教务处副处长杨光明的报告题为“融通与常识:凝练人本的通识”。深入交流了他长期在教学一线与本科生打交道的体会和经验,用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基于化学学科的通识教育如何开展。指出,课程只是育人的载体,人才的品质培养、潜能激发更重要。诠释了“创新”的内涵,指明了大学生创新的路径,即发现问题(公式)的边界条件,突破这些边界条件。

  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、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程钢的报告题目是“清华大学文化素质(通识)课程:理念与实践”。从文化素质教育、新雅书院(实验区)、经管学院(实验区)三个维度阐述了清华大学文化素质(通识)教育的现状。重点分析了清华大学对文理生课程选修的一个要求:文科生须修STEM课程、理科生须修基础读写课。讲述了彭林、王步高、张国刚、陈怡、钱易等五位教授在文化素质通识课程教学上的潜心探索和贡献,提出了目前文化素质通识课程“教”与“学”方面存在的问题,介绍了突破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。

 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健在“北京理工大学通识课程体系构建”主题报告中,围绕北京理工大学(下文简称“北理工”)发展新定位——“扎根中国大地”与“建设‘双一流’”,介绍了北理工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重点,强调了北理工人才培养特色:胸怀壮志、明德精工、创新包容、时代担当。详细解读了北理工的通识培养与全人教育的内涵,系统介绍了北理工通识教育体系和建设方案。

  西南交通大学教授范怡红、副教授宋爱玲联袂授课,以“工作坊”的形式,通过理论讲座、案例分析、教育短片、参与式活动、互动交流等方式对“基于项目的学习与课程设计”进行了深度解读和全面剖析。基于项目的教学以实践为导向、教师为主导、学生为主体,重视冲破传统思维束缚,跨学科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,通过典型的项目进行合作探究,从而培养出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、协作能力、创新能力、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。

 

 

  北京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庞海芍首先总结了前面6位专家学者在通识课程教与学方面的主要观点和建议,然后以“通识教育课程:困境与对策”为题,指出大学教育一方面要重视扩大学生两大视野:知识视野和人生视野;另一方面要注重改变学生的思维和理念。分析了通识课和专业课的本质区别,论述了如何合理构建跨学科课程。庞老师总结:通识教育、素质教育是“无用之用乃为大用”、“专业教育可以让人走得快,通识教育可以让人走得远”。

  培训结束后,与会教师反响热烈,纷纷表示培训活动形式多样,讲座内容丰富,既从中获取了最新的通识教育观念,加强了对通识教育的理解,又掌握了通识课程教与学中的问题及对策。既从中了解到博雅知识体系,又在活动中体验了跨学科课程设计的流程和方法。很多与会教师意犹未尽,希望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多举办此类论坛或培训。

  (审核:庞海芍)